金秋是福州最美的时节。10月12日下午,福州私塾文化暨第十九届推普周活动——“私塾·古诗词吟诵·方言”在我校综合楼11楼录播厅举行。
活动由图书馆、教务处、语委办联合主办,邀请目前福州仅存的三五位方言吟诵家之一陈永濂先生、福州广播电视台《左海乡音》节目主持人榕城,和我校陈勤副教授、古筝教师李一盈等到现场,和学生们一起推广民族共同语言、传承闽都优秀文化。福州方言古诗词吟诵历史悠久,特别盛行于明清时期福州文人墨客之间,林则徐、沈葆桢、陈宝琛、陈衍、何振岱等福州籍名人均为吟诵大家。
活动现场,在李一盈老师或亢越激荡或绵密凑浸或微渺缱绻的即兴伴奏下,陈老先生吟诵了《短歌行》(曹操)、《饮酒》(陶渊明)、《七夕》(杜甫)、《凉州词》(王之涣)、《虞美人》(李煜)、《鹊桥仙》(秦观)以及《陋室铭》(刘禹锡)等古诗词、古文名篇,缪鋆、林玙娴、林李倩等同学也以标准的普通话分别朗诵了上述名篇。榕城老师以福州方言与古诗词音韵等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普通话和福州方言相辅相成的关系。当陈永濂先生回忆他4岁入私塾读书的经历,榕城老师介绍、讲述了福州私塾即“人家斋”的故事。
在主持人俞媛同学调动下,参加沙龙的43位同学大部分参与了交流。有的同学提出来关于方言区域性差异的疑问,榕城老师予以了肯定和热情的解答。本期沙龙特别邀请来的八闽各地方言区学生代表甘萍、程雄、卢雅婷、陈雅婷、林诗璇、缪鋆等以及自发前来的方言文化爱好者黄明锦等同学,分别用各地方言诵读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现场顿时一阵“鸟语”起伏,同学们有的方言讲得比较标准,有的讲得七零八落,各自似懂非懂、面面相觑,随即哈哈大笑。榕城老师也乐得不时爽朗地微笑着,为大家讲解了关于“床”的六种读解,在福州方言的读音上明确了李白这首诗中“床”的含义即“窗”,并引据“高处不胜寒”的“胜”的普通话读音,再次佐证了福州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于普通话朗诵音调的重要意义。
活动现场展有吕思岚、田晓婧、林玲慧、曹燕平、宋丹青、张佳丽、张宝玲等学生为本期沙龙所诵读的名篇专门抄录的书法作品,还展有闽都文化和八闽文化书籍、本期沙龙推荐书目单、图书馆“一本书·阅读沙龙”书签等。在氤氲着的浓郁的书香气息之中,书卷气浓郁的陈勤老师为同学们解答了关于普通话、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方面的常识和语言现象。陈勤、榕城老师和俞媛同学并共同主持了关于普通话、方言常识等的有奖问答,同学们纷纷竞答,答对的、大体正确的、或答不对的同学均收到不同的奖品或礼物。
整个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穿插着双语诗词朗读、诵读篇目PPT播放、《古人怎样说话》视频播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生们收获了课堂之外关于语言、诗词、吟诵、朗诵、诵读以及福州私塾——“人家斋”等文化知识,并欣赏了平时极为难得一见、听闻的福州方言吟诵艺术,短短的70分钟,可谓大饱眼福耳福。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人们的共识,同学们在繁忙紧张的课业之余,经常、有意识地不断丰富对各类型文化知识、常识的了解,不断拓宽、裨进文化见识,必将对当下生活乃至不久之后的将来步入社会,处于文化时代的世界性大环境,大有益处。
陈永濂简介:原福建省机械厅高级工程师,福州方言吟诵家。福州乌山“先薯亭”所纪念“中国甘薯第一人”明代陈振龙(约1543—1619年)的后人陈永濂(1929—)先生,1951年毕业于福建省高级工业学校,文理通识,保持着儒人家风,为福州目前仅存三、五位方言吟诵家之一。他四岁入私塾,少年时期师从王真(民国福州八大才女之一,著名诗人陈衍、何振岱的学生,曾与林纾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翻译家王寿昌之女),习谙福州方言吟诵,尤以古诗词、古文吟诵的古洽自然为特。陈永濂师从末代帝师陈宝琛玄孙、机械制造专家陈长钧工作,1989年主持了我国第一部自主研发的风力发电设备的机械部分的制造研发工作(与杭州机械研究所合作)。
榕城简介:本名陈风,全国知名方言文化品牌节目、福州广播电视台《左海乡音》的资深策划、采访、编辑和主持人,担任“福建省第一、二、三届方言文化电视大赛”、“福州市首届福州话大赛”的主要评委。榕城乃陈永濂先生幼女,自幼受闽都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影响、耳濡目染,深入福州方言、闽都文化研究近16年,尤娴熟于闽都掌故、民俗和方言文化、以及方言、方言字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