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

顺昌县闽剧团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05 14:54       点击数:

 1950年,庄务官、郑瑞秋、王水旺带领福州新国风剧社三十余人,由南平步行到順昌洋口镇演出。由于人员少,舞台设备简陋,演出收入扣除老板的戏箱租金后所剩无几,剧社面临困境。幸遇洋口镇工商业联合会出面当包头,剧社即派学员往福州聘请善传奇艺人陈月樵、陈风如、金兰子、周武年等人,重新组建新国风剧社,在洋口大庙演出。工商联每月每人发二元菜金维持生活。不久,工商联也难以资助,乃每人发五元路费遣散回家,剧社散伙。适逢雨季,山洪暴发,大批民船被困洋口,剧社艺人无法返福州,便趁机开台演戏,暂渡困难。
1951年,艺人陈天吉由沙县带领朱宝财夫妇及李玉官等六人来洋口合班。由洋口镇工会接管,继续在洋口大庙演出。
1952年,顺昌县人民政府拨款救济艺人,并派干部陈模范进班。配合工会进行民主改革,正式成立顺昌解放闽剧团,民主选举陈天吉为团长。剧团成立后,排演了《六部会审海棠花》一剧到闽北各县市巡回演出,场场满座。同年,由老艺人郑杜樵口述,曹端整理的传统剧《取象胆》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陈月樵获演员奖。
1956年,剧团由洋口迁到顺昌,改名顺昌县闽剧团。剧团配备了专职编剧,着手发掘整理老艺人口述的传统剧本。当时由朱宝财口述,曹端整理的传统剧目《包公判玉蝉〉〉,经过一年的演出和修改,于1957年首次赴福州演出,连演一个多月,场场爆满。后又到了泉州、漳州、同安、厦门等地演出,亦受到赞扬。
1958年,剧团纳入地方国营,并组成两个演出队,自带背包、道具,步行深入到全县各农村演出,走遍了全县各公社、大队及三百多个生产队,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1959年初,由剧团抽出一部分经费和师资人员,招收了二十余名青少年学员,以教艺与学文化相结合,教学演出了《一文钱》。学员毕业后充实到剧团,再次赴福州和厦门及闽南一•带演出。
1965年.5月,由于当时提倡大演现代戏,而该团以演古代戏为主,因而被解散。
1966年12月26日,经中国共产党顺昌县委员会同意,恢复建制,可是,不久又被解散,戏衣戏箱被烧毁。直至1978年10月才重新恢复。
1980年,编剧程晋创作的现代戏《陶小兰》(见上页图)参加福建省第四届戏曲现代戏汇演。(

备注:摘自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501-502页)

视频资料:《锦龙帕》、《四品门第》、《卷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