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发展 > 正文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05 14:13 点击数:
民国元年(1912)前后,乐春台班濒于解散,旧赛乐班主邵亨友乃从各儒林班招聘艺员,并聘请乐春台班主同三妹及该班部分艺员,组建新赛乐,由郑三妹掌班。曾先后聘请京班师傅如意师,穿头戏(木偶戏)师傅玉河师、明全师及武功师傅林月宝等为教师。班址设在仓前山梅坞顶野猪弄。该班初建时只演小戏,后聘陈元师、大仁师为编剧,并聘乐春台班的郑彬官(绰号癞头四,擅小生、老生和三花)、郑二妹(擅花面和武生)及高峰台班的陈瑞官(老生)、谢惠官(三花)等入班,开始上演大戏和武戏,戏班由此兴旺。全班艺员和学徒共三十多人,艺名一律用“官"字。主要艺员有江天官(绰号老瓜,擅老旦和丑旦)、郑连官(擅花旦和贴旦)、陈汉官(花旦)、郑恭官(擅小生、青衣和武旦)、赵春官(别名赵春亭,武生)、潘昌官(武三花)、王宝宫(三花)、徐福官(花面、武生)、郭彬官(擅小生、三花和老生)、陈瑞官(老生)、刘惠官(三花)等。还有第二辈艺员如王妹官(武生)、王弟官(花面、武生)、曾元官(小名元藩,花旦)、林贞官(又名贞藩,花旦、青衣)、吴普官(武三花,又名春普,绰号橄榄咸)等。戏班如遇对台,先将台顶竹篷拆开,吴普官在十三张桌上提劲、小翻,从高空翔鹤坠地,恰似空中飞人。民国九年前后,戏班演出较有名的剧目有《金钿玉锁仔》、《秦雪梅教子》、《灵芝草》、《齐妇含冤》、《燕梦兰》、《陈杏元出塞》、《红裙记》、《五子哭墓》.《三赶鲍春亭》等,并从天蟾京班移植演出时装戏《王亚银》、《采茶奇案》等。
民国十一年,应上海海军界官员(大部分为福州人)之聘,到上海昌舞台戏院演出一个月,演岀的剧目有《紫玉钗》、《金指甲》、《灵芝草》、《铁笼山》、《白探花》及《阎瑞生》等。因《阎瑞生》是上海时事剧,“白探花''是上海花园古迹,故特选演出。民国十三年,招聘京班武生陈春利和旧赛乐武生陈春轩入班,应聘前往台湾演出。上演的剧目有《沈万山》、《狸猫换太子》、《封神榜》、《火烧碧云宫》等。演出《火烧碧云宫》时,装置机关布景,其中一场火幕,连烧三座宫苑,观众误为舞台失火。戏班在台南、台北、彰化、基隆、高雄等地演出,场场满座。台湾总督府曾派员请林贞官、张水官、石祥官、小来宝到总督府唱戏,林贞官的《紫玉钗》全本、小来宝的京剧《诸葛亮空城计》,深受好评。民国十六年,戏班应华侨之聘前往新加坡演出,先在小坡同乐园戏园演出《铁公鸡》及连台戏《包公案》《封神榜》等。后到槟榔屿、安顺、吉隆坡、新台湾及印尼泗水、三宝垄等地演出。三年后,戏班回到小坡,由于老板只发半薪,有的艺员离班而去,有的就留在新加坡。民国十八年,戏班回福州,但阵容不齐,难以演出,乃将牌照交付旧赛乐。第二年正式停业。
备注:摘自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466-467页
上一条:福安县闽剧团
下一条:新国风 闽剧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