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xg111net代理商评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论坛   >   正文

韩春雨的论文撤了 学术界争论依旧

作者: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2017-08-04
 在一年多的纷争和等待之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学术争议事件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他那篇颇受争议的论文,今天主动撤回了。

  北京时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的社论,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一年多前,正是这篇论文,让韩春雨及其团队研究的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名噪一时。

  然而,“剧情”很快反转,韩春雨研究团队这篇论文的可重复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质疑,一时间诸如“实验没法重复”等说法开始蔓延,韩春雨本人也身陷舆论漩涡。

  如今论文被撤,这一事件似乎就此画上句号。然而韩春雨事件背后的学术争鸣是否就此结束?对所谓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争议是否会尘埃落定?

“不可重复”之争

  整个事件肇始于一篇专门研究和阐述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 43岁的韩春雨还只是学术界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并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担任副教授。

  去年5月2日,这篇论文经国际知名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后,韩春雨团队及其报告的NgAgo技术便引来极大关注,韩本人也成为受邀到各大高校演讲的“座上宾”。

  论文中所描述的NgAgo技术,是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的Argonaute核酸内切酶,以DNA为介导进行基因编辑,简称NgAgo-gDNA。韩春雨团队在论文中称,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

  由这一实验结果来看,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它能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

  然而,从2016年7月开始,对该论文可重复性的争议接踵而至——

  先是2016年7月2日,学术打假人发文公开质疑韩春雨团队的实验可重复性,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随后,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的学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看到”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同年10月10日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12位学者实名发声,公开表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未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表示,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学者认为,“不能再拖了,必须要发声,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我们这个领域(即基因编辑)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然而就在4天后,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向媒体提供了一份题为《关于舆论质疑韩春雨成果情况的回应》的书面材料,表示已有机构用韩春雨团队技术实现基因编辑,具体信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并恳请给予他们多一点支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

  同年11月,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以学术规范的形式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当月,美国、德国和韩国的生物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通信文章,报告无法重复该实验……

  一年多来,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质疑、回应、质疑、回应较量了若干个回合,争议不休,未有定论。

撤稿前后

  如今,《自然-生物技术》宣布该论文撤回,给这些争议按下了暂停键。

  早在去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就曾对这次学术争议表态,“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同年11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一篇“编辑部关注”及声明,以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结果(韩春雨团队论文)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并表示正在调查该论文,原作者“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2017年1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在今天发布的社论中,《自然-生物技术》公布了数据的调查结果:“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其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

  结果是,论文被撤。

  一位基因编辑领域的学者向记者透露,今天,在他和《自然-生物技术》主编Andrew Marshall进行电话会议时,问及韩春雨团队是“主动申请(撤稿)还是迫于《自然-生物技术》的压力”而撤稿。

  Andrew Marshall对他的回答是:是韩春雨团队作出了这一决定。

  韩春雨团队主动提出了撤稿,但与此有关的学术争议,却还没有结束。

  《自然-生物技术》今天发表的社论还提到:“我们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

  韩春雨研究团队也在今天发布的撤稿声明中表示:“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下一步的学术评议

  那么,对于一个有争议的研究结果来说,撤回研究论文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可以宣布整个研究以被撤稿方的“论文有问题”“实验有问题”甚至“涉嫌学术不端”而告终?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中科院一位学者提到,无论如何,撤稿这个结果对当事人的学术声誉是个“损失”,是有“负面影响的”。

  他说,学术界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她也是因为实验结果的“不可重复性”饱受质疑,最终论文被撤。后来早稻田大学宣布,取消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学位,小保方晴子本人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辞职,其导师井芳树也因此自缢身亡。

  当然,既然是科学研究,就存在争议的空间和可能,也需要人们用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争议。不过,这些同样需要一个“有理有据”的前提。

  这位学者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如果一名科学家的论文遭到同行的质疑,这名科学家至少要审视自己的工作,对相关的事实进行澄清,比如究竟是哪些地方有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等等。

  这位学者曾是前述实名发声的12位学者之一,当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他就提到,既然在过去的5个月内都没有学术同行能够顺利重复其结果,韩春雨本人和相关方面就需要采取行动,进一步确认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为维护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和信用作出自己的努力。

  他说:“不管是自己的疏忽,还是合作者的疏忽,都要说清楚,这是维护声誉的最好方法。”

  如今论文被撤,韩春雨团队对外发布的声明也提到:“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

  去年10月,包括上述学者在内的10多位学者还实名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尽快将这件事情调查清楚。

  今天,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发文回应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孙庆玲 邱晨辉)

    

版权所有:xg111net代理商 - 太平洋在线代理合作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府南路1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8012669-1号

公安部备案号:350121025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