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 光明日报通讯员 武冰洁
近年来,天津工业大学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新需求,通过机制创新激励科研人员走到生产第一线,走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创机制 激励科研人员到生产线上找课题
材料学院老师王薇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王薇说:“学校鼓励科技人员在职创业,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为我们去除了后顾之忧。”在天津工业大学像王薇这样通过科技成果孵化的企业共有30家。据学校主管科研副校长程博闻介绍:“天津工业大学制订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制度体系,让老师们专心创业。”
环境化学学院老师严峰特别看重自己“科技特派员”这一头衔。他带领科研团队到大港油田采油一线考察调研,反复试验,最终发明了“石油采出乳状液综合处理技术”,实现了原油脱水和污水净化一体化。采用这项新技术后,大港油田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还能节约25%的成本。
截至目前,天津工业大学已派出“科技特派员”4批336人次,帮助300多家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该校“工程电磁场与磁技术”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基于风光互补智能微电网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已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无线充电产品,使相关企业新增收入2000余万元;“新型纤维及非织造材料”创新团队研发的“实维编织复合材料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嫦娥”“神舟”等航天飞行器上,为我国国防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搭平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量质齐升
2014年年底,天津工业大学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这也是天津市属高校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膜分离技术是材料、化工、纺织、环境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高效、环保新型分离技术,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等领域重大问题的共性技术之一。该校近年来在膜科学与技术领域大展身手,6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奖,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2项,到位总经费2.3亿元,获授权发明专利105项,科技成果转化50项。
天津工业大学还发挥学科优势配套建设了一批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平台。除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纤维及纺织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分离膜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之外,还着力建成了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此外,该校还通过整合优化科研资源,先后建立近百个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
这些“航母级”科技研发与企业孵化平台,使得该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极大提升。目前该校每年通过各类平台孵化的科研项目达200项,所有科研项目都与产业和行业发展相关。
建基地 增强科研实力反哺学科建设
天津工业大学筹建的一批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产业化基地目前已成为天津市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天津工业大学膜技术在国内的领先科研优势,该校在天津滨海新区投建了年产1500万平方米亚洲最大的中空纤维系列膜产品产业化示范项目。如今,处理工业重度污水和复杂污水已成为该基地的“撒手锏”。作为由学校绝对控股的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产业化基地,天津工大纺织助剂有限公司每年可生产化纤油剂3万吨,是我国化纤油剂、纺织助剂研究与生产的重要基地。依托学校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2017年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并投入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在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
截至目前,天津工业大学已累计获得13项国家科技奖。科研实力的迅速提升,得益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反哺之功。目前,天津工业大学已形成与行业、产业密切相关的先进纺织复合材料、膜分离技术等9大特色优势学科。近5年,学校获批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及军工科研等省部级以上项目400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25000万元,已有工程、化学、材料和数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