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闽江师范高等专科 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以“理”服人|为什么我们最有理由说“文化自信”?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2-11-01

十年非凡成就,蕴藏深刻启示。如何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新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三季)”《以“理”服人:十年的十个“为什么”》。十位党校青年教师通过十集理论短视频,带你探究非凡成就背后的“中国密码”。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李媛媛,讲述为什么我们最有理由说“文化自信”。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的李媛媛。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中国,你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可能有人会说:“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我所生活的国家就是中国啊。”今天的“中国”的确是一个主权国家,有着明确的国家主权,有着清晰的地理边界。但是主权国家这个理念是在17世纪的中叶才开始出现的。而“中国”这个概念在此之前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能够看到“中国”这个字样最早的印迹,是在1963年的陕西宝鸡所出土的一个文物,叫作何尊。何尊里面有一段铭文,铭文里面有一句话,叫:(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个文物,这个何尊在故宫博物院所举办的一次展览当中也出现了,而且居于C位,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何以中国”。它以一条河流的意象,向我们展现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连续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原生态文明体所经历过的起承转合,它如何汇聚百川,融成江海。它所呈现的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告诉我们中华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走在这些文化遗迹所搭建的时间走廊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面前的文物,不是一片片零圭断璧,不是一册册尘封卷轴,它们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认同,也凝聚了我们共同的情感。而这样的一种精神和情感,始终在滋养着我们,也定义了什么是中国。因此我们看到,在近代以前漫长的几千年时间,我们所谓的“中国”其实一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文明水准的象征。中国中国,中央之国。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历史上的中国是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的。

那么,今天的中国,如何从这种历史传统之中汲取情感滋养和精神能量,涵养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到底何在?我想,这种自信源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创新,源于中国在和世界互动的过程当中所彰显的主体意识和人类情怀,更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所开启的文明型崛起的历程。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一个来源,是源于传统,源于它的源远流长、亘古而新。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2022年的除夕之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选段在央视的春晚上演,瞬间全网刷屏。这部诗剧取材自北宋的天才画家王希孟在18岁的时候所绘制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

这幅画作在2017年的时候也在故宫展出过,当时引发了著名的“故宫跑”,人们排队数小时,只为了在它面前流连驻足5分钟。当时的我也在这人群之中,我至今依然记得当看到这幅画作的时候那种强烈的心灵悸动,我深切地理解了什么是“与你初见,即是重逢”。我一直在想,当时击中我的是什么?我想,是流淌在我们血液当中的文化基因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同样的一种文化基因,一幅画作才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山河,与今天的我们达到了深度的共情。我们从中得以窥见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人格理想,那样的一种虚静淡泊、苍茫幽远,那样的一种浩瀚深邃、凌云意气,穿越千年的历史,与今天的我们之间达到了精神交汇、血脉相连。我想,这其中真正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山水意趣,更是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这种自我生命与天地万物相合一的精神气度,这种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的天下情怀,这种刚健雄浑、立万象于胸怀的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特质和价值追求,也是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为轴心期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既务实,又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激情;既重视稳定性,也强调应时应势的革新。许倬云先生讲,中华文明“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数千年积蓄的能量,使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又一次次地奋起,展现出了强韧的生命力。在民族遭遇危机的艰难时刻,能够屹立不倒、积极求变,最终走出历史悲情,实现凤凰涅槃。在民族振兴的奋斗历程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不断地赋予传统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由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中国,她古老而青春,传统而现代。犹如一个生命体,历尽沧桑、亘古而新。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正在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薪火相传中开拓创新,在新的时代精神的激发下焕发异彩,重获新生。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二个来源,是源于当下的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过程当中所彰显的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精神格局。

大家一定都会对今年年初的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记忆犹新。如果我问你,其中的哪个场景最打动你?也许你会说,是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是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是来自阜平山区的孩子们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时那空灵而纯净的歌声。是的,每一个细节都独具匠心,充满了东方美学的底蕴。而我最受感动的,是最后点亮主火炬的那个时刻。这支奥运史上最小的主火炬被包围在由一朵一朵的雪花指引牌所组成的大雪花的中间,微火虽微,却足以消融冰冻,消除隔阂,让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奥林匹克的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这种团结的力量是人类走向光明的希望所在。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最后在立春节气当中开启。中国人讲“立春始,万物生”,当“立春”和“SPRING”的字样飞向夜空,当小男孩吹散代表着生命和希望的蒲公英种子,冰天雪地中春意盎然。只要心中的火焰不熄,只要人类守望相助,并肩向前,就可以生生不息。

在这里,我们展现了一个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和赤诚向善的理想与世界对话的当下中国。所谓大道至简,就像一个人在历尽千帆之后,回归本然。这种心态,恰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信的表达,是一种真正的大国格局、大国气象的体现。中国在向世界敞开我们的善意与胸怀,更向国际社会发出携手共创未来的邀请。

由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中国,她自信而内敛,开放而有定力。她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她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而非独善其身。这是中国人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大势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有言曰:“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今天,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也将彰显它的世界意义。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三个来源,是源于在融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基础之上,在超越与突破中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所实现的文明更新。

如果你去过敦煌,看过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一定会被它的多元和包容所震撼。在敦煌藏经洞所出土的经卷和文书,除了汉文之外,还有佉卢文、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等等。这充分彰显了历史上中国的文化自信,只有一个高度自信的民族,才会在坚守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敦,大也;煌,盛也。”我们仅仅从它的名字就可以想见2000多年前这座古城的繁华和它的博大。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和咽喉,见证了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繁盛,被季羡林先生称之为“世界四大文明汇流之地”。古丝绸之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绵延万里,延续千年。驼铃悠悠,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以山海为远,在这里汇聚。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说:“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谓一语中的,这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这种历史和文明精神的延续,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的开拓、创新与升华。这条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明之路,它秉承亲诚惠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博弈、不关起门来搞小圈子,它尊重每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尊重每个国家对于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且在努力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推动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实现文明的超越与更新。

今天的中国在革故鼎新中正在开辟一条新的文明道路,这条道路突破了西方所主导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叙事,而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回到了中国作为文明国家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文明的复兴。


来源:新华网思客倾力打造的品牌栏目——思客讲堂



版权所有:xg111net代理商 - 太平洋在线代理合作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府南路1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8012669-1号

公安部备案号:350121025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