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8时30分—11时30分,冰心读书会品牌活动“七天记”第22期读书小组在福州西禅古刹进行了一场佛教文化考察活动。本期组织冰心读书会全体干部和会员代表共计15人构成读书小组成员,队员们对西禅寺的历史、建筑特点、人文古迹、佛学经典书籍、佛教文化和艺术及古寺里和古寺周边的佛教用品商店等进行了解、考察。
西禅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之麓,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87年),建筑巍峨而壮观,布局匀称、庄严古雅,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清代周莲撰写的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
古寺原为王霸仙人修道的场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记载:梁时有王霸在怡山修道,隋末废圮,唐观察使李景温招僧起新。
今天,“寄园”遗址上荔木稀疏,假山嶙峋,有石刻示“宋荔”,是西禅古寺最为闻名的人文胜迹。史有韵事,西禅寺的荔枝诗会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
“宋荔”古迹附近的明远阁即历代文化名人应邀啖荔吟唱诗词的所在,有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的《咏荔》联吟传世;上世纪30年代作家郁达夫的《西禅啖荔》,以名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而轰动一时;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1981年2月首次访西禅寺时,题咏一绝“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也备受赞赏。
漫步在古寺的林间石砌甬道,穿廊历庑,只见画梁雕栋,埕地清净,花丛幽雅;间于其中的佛像雕塑艺术之美常常令人惊叹,诸如文殊骑狮、普贤驮象等,都是形态逼真。在玉佛楼的观音阁,我们还领略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优秀结合所创造的观世音像,它纯用黄铜铸成,重达29吨,为全国仅见。佛学不等于佛教,佛学是研究佛经的理论。观音阁附近就是藏经楼,在这里,清代康熙皇帝御笔的《药师经》、刺血缮写的《法华经》等,均是珍贵的文物经卷。
古寺很安静,片刻才有人的低语,隐隐约约地,一会儿就不见了。又看到有人在虔诚地默祷,有人奔走在罗汉间拱手鞠躬,有人升起一支香、注视着火焰被空气慢慢地吞噬、在热灰中消散。望着芸芸众生,望着金光闪闪的佛像、神态各异的罗汉,望着“水泄不通”、堆满香灰的香炉,我们心中不禁悲悯:他们究竟是在祈求什么呢?烧香拜佛、磕头诵经,真的有用吗?其实一切都是要靠自己努力,热爱学习,辛勤工作,虔诚生活,付出汗水,方能收获啊!马克思言:“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恩格斯言:“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国际歌》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时光流淌,岁月静好,我们愿望好人都好好的,健康、平安、幸福!我们发现,西禅寺周边建筑崭新,新村楼房的一楼,原先一些佛教用品商店已不见了。想来时代不同了,社会在发展,人们在进步,所以烧香拜佛的迷信活动等佛教文化糟粕就越来越少了。
短短两个小时,我们详细参观西禅古刹,感受留存的佛教文化古迹和人文艺术,见识佛学经书,也了解到佛学也能起到抚慰世俗心灵的某些心理学作用。这次考察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和查询研读有关材料,我们冰心读书会全体干部、会员更加能够鲜明地分辨佛学作为一种东方哲学所包含的文化特征,进一步鲜明地区别文化糟粕、愚昧无知,增长了社会见闻,这种从眼见的众生现象到事理本质飞跃的思想体操令我们感受深刻,并收获关于佛学、佛教的文化常识,从而更为牢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先进性文化理念,更为坚定于优秀性文化信仰。

撰稿:陈锦鑫
摄影:冰心读书会
指导老师:林晓锋
审核:王海波 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