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3日早上10点左右,我校计算机系党总支书记江柳青、李瑞兴主任、王华副主任等共19人到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半山村,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半山村是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最小的行政村,地处南古瓯交界地带,四面群山环绕。东接凤埔乡,西与南平市交界,北与建瓯市相邻,南连石坑村,距凤都镇中心18公里。半山村也是一个生态自然村落,位于海拔640米的小山上。太阳辐射大,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桃的糖分高;气候湿润,水蜜桃含水量充足。这里有以桃为原料制作的桃酒、桃花茶、桃酱、桃胶、桃花酥等纯手工无添加美食;凭借此处的竹子优势,制作工艺品。人口稀少,与中国大多数传统农村一样,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图1 半山村实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半山村群众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在这里曾经是中共福建省代表大会会址,省委在这里吹响了从隐蔽发展到发动游击战争的历史号角;这里曾经是中共古田县委所在地,革命先辈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全县人民迎来了1949年06月14日古田解放的第一缕曙光。历史渐行渐远,然而,半山这个老区基地村的革命史迹,不该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化或遗忘。2016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到井冈山,在开国元勋,牺牲烈士照片墙和烈士英名录前,语重心长地说,多来这里看看很有必要,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接受“红色基因”教育。每一张有限的文字与图片的历史,展开对半山村70年前那段峥嵘历史的回顾,从而提醒我们,必须以革命的名义善待遗存,必须以革命的名义展望未来,薪火相传,继承“红色基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图2 村长介绍半山村革命历史
半山村里的村民稀少,一到目的地后,科技中国小分队的《乡村产业生态升级计划》项目成员便开始分配任务,个别成员帮忙做饭、烧菜、打杂,干活的同时我们收获不少,我们品尝到天然原味,无公害蔬菜,营养美味,果实好吃,极致新鲜。
其余的成员准备设备,午饭后开始按照我们的计划照常进行。小组成员认真完成任务,乡村产业生态升级,利用所学技能将物联网技术、VR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融入传统农业行业中,帮助乡村地区实现现代化智能农业生产农作物。同时,也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走访及实践,让师生在创新创业中感受网络带来的财富、体验红色文化,培养教师学生的爱国情怀。

图3体验乡村生活
午饭后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议,半山村村长详细介绍红色文化,带我们了解生态自然村落,目前只有长坑、后坑、后溪村,而后溪村还有一个原始森林和瀑布,可以开发成旅游度假村。目前村里人口400多余人,在家居住的老人小孩加起来100余人,大部分年轻人在外打工。

图4 与村民座谈
我们了解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有领导闽北三年游击战争,任闽浙赣委书记曾竟冰;1938年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军事部长,闽东北地委书记左丰美;曾担任福建省委政治交通员、省委机关委员杨兰珍等同志事迹。
半山村从历史深处走来,历史厚重,可歌可泣,绝非几块挂墙上的展板所能荷载。然而,有限的展板所诉说的一切,均为人们所震撼。半山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展厅,你足以与这里的山山水水展开心灵的对话,包括与这三座正在风雨中飘摇的老屋。座谈会后我们全体成员也在这座老屋前合影作为留念。

图5 乡村产业生态升级实践服务队
学习宁德摆脱贫困历程和红色文化后,科技中国小分队的《乡村产业生态升级计划》项目,也开始利用实时、动态的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快速、多维、多尺度的果园信息实时监测,并在信息与种植专家知识系统基础上实现农田的智能灌溉、智能施肥与智能喷药等自动控制。
在销售方面我们初步计划采用O2O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模式,利用了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的优势,同时充分挖掘线下资源,进而促成农产品与用户的交易。突破果园信息获取困难与智能化程度低等技术发展瓶颈,提高当地产业产量,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生活、产业当中,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走向更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