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

乐大观儒林班 闽剧科班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05 15:09       点击数:

原系长乐县下洋乡儒林促唱班,清宣统三年(1911),*'十三人合股开办。后由长乐县黄石下洋李英江出任班主,单人经营,班址设在下洋乡。
民国三年(1914),改为科班。学徒有李奕棠(青衣)、陈奕七〈花旦)、口奕珠(小生)、萧奕棉.(武生)、张奕朋(花旦)、李培清(三花)等。
民国三年,班址迁至福州南台鸭姆洲道士弄。相继两期招收九至十三岁的学徒,有陈德霖(即陈西霖,花旦)、林德国(即林传国,老生)、程德旺(即程道旺,小生)、陈德宝(武丑)、陈德卿(花旦)、张德山(短衫丑)、陈德惠(即陈英惠,青衣)、郑德桂(青衣)、林德榕(贴旦)、程德土(武生)、严德银(大花)、郑德禄(文丑)、郑徳冬(女丑)、陈徳能(丑)、林德禧(背衣,后改老生)、陈德春(老旦)、程德华(小旦)、林德秋(彩旦)、王德妹(二花)、卓德康(即卓文君,小旦),柯德智(即柯益智,丑)等,连同原有艺徒共四十多人。艺徒学艺期限立约(艺榜)均定五年四个月。满师前,班主仅供食宿衣服,除按季支取艺榜金外,不发工资。科班聘请林如永任司鼓,陈兆新为“上把”,郑开均任编剧兼教戏,叶开发(即和尚师)为戏师傅,林云生(徽班艺人)任教师。先传授闽剧《紫玉钗》、《女探花》、《秋兰送饭》、《金光阵》等,继学昆剧《三疑计》、《打花鼓》、《小上坟》等,还学京剧《赵云斩四将》、《老黄忠中,箭》等小折戏,然后逐步学习演出本戏。连续两科,能演出的本戏有《济公传》、《包公案》、《血中魁》、《樱桃记》、《邱玉成》、《陈靖姑》、《斩杜伯》、《马再兴》、《飞燕山》、《梅碧让夫》、《杜回救主》、《涣婆三巧计》、《杀僧误杀甥》及时装戏《百灵庙》、《新生活》等。
至民国十六年,科班艺徒陆续期满出科,先后加入各闽班演出,较有名望的演员有“真霍小玉”李奕棠,“宿新济仙”李培青,文武全能老生林德国、林德禧,小生程德旺,花旦陈德卿等。

(备注:摘自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442-4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