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发展 > 正文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05 14:20 点击数:
前身为旧赛乐戏班。1950年改班主制为共和制,1952年又变共和制为私营公助的福州实验闽剧团。建团初期,曾组织艺人分批参加福建省举办的戏曲研究班学习。同时吸收一批女演员,改变剧团旦脚由男演员扮演的状况。剧团还上演根据京剧《洞庭英雄》、《易水曲》、话剧《棠棣之花》、越剧《信陵公子》等经过改编的新剧目,影响颇大。1953年,定为省属剧团,吸收一批导演、作曲、演员、舞台美术设计等新文艺工作者,成立艺术委员会,建立导演制度,实验演出一批现代戏。曾演出据同名歌剧改编的《刘胡兰》很受欢迎。继又创作上演《婚姻问题》,连演百余场。此外,还移植上演《罗汉钱》、《战士在故乡》等现代戏。对舞台艺术进行大胆改革,在福建首创幻灯字幕。1958年下放福州市,改名福州市闽剧院一团。1964年又恢复为省属剧团。
五十年代中,剧团坚持“上三课,过三关”。即:每排演一新戏,必须上历史课、剧本课和表导演课;戏排好后要得到群众、专家和领导的赞许才上演。剧作者和导演要向演职员分析剧本。演员要写人物自传,并下乡、下厂体验生活,演出质量有明显提高。1958年10月,曾以新编古装戏《六离门》试验用普通话演出,未获成功。
三十年来,剧团曾于1952、1958、1959年三次晋京,1954、1959、1965年三次赴上海演岀。1958年6月,文化部在京召开部分省、市戏曲现代戏座谈会,剧团改编的现代戏《海上渔歌》、《归来》及创作的现代戏《劝导员》等被调赴北京演出,同时上演传统剧目《贻顺哥烛蒂》和《芦虾记》、《海上渔歌》,还参加招待朝鲜文化代表团的演出。这个剧目的传统表演与武打技巧受到大会肯定。《陈若霖斩皇子》应邀到公安部为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演出,受到罗瑞卿副总理、张鼎丞检察长的嘉许。《血手印》中的“哭祭”一折,还参加全国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纪念演出活动。1959年,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演出,在京期间周恩来总理多次观看演出,并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10月6日晚,周恩来总理又亲自点了《钗头凤》、《六离门》在人民大会堂小舞台为招待设计大会堂的工程师和专家们演出。
“文化大革命"初期,剧团被解散,大多数演职员下放,后又与福州市各闽剧团留下的部分演职员,组成省闽剧团。1972年,剧团再次下放,改名福州市闽剧团。1979年1月,恢复省建制。上演的第一个剧目是《陈若霖斩皇子》,老演员全部登台,连续满座百场以上。以后又陆续上演《花烛之夜》、《贻顺哥烛蒂》、《梅玉配》(见右图)等传统剧目。
剧团恢复建制后,勇史生任团长,张煜甫、李铭玉、洪深、王梅芬任副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陈小言,编剧林舒谦、陈明锵、张哲基、江世庸、陈世标;导演黄荫雾、陈平、晋响亭;音乐设计林学仁、方忠;舞台美术设计刘子崇、谢庆森、林祖仁。全团演职员一百五十九人。1980至1982年,剧团创作演出《曲判记》(林芸生、张哲基、张品生编剧)、《慧梅出嫁》(池敬嘉编剧)、《真假判》(江世庸编剧)、现代戏《无花果》(张哲基据话剧《她》改编)。
1998年更名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2002年10月26日福建省闽剧艺术中心落成(福州五四路中段208号)
(备注:摘自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488-489页)
上一条:福清县闽剧团
下一条:福安县闽剧团